時間:星期一 2025年4月14日16:00
地點:北新街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
主持人:張文諾
參會人員:人文學院師生代表,其他對講座感興趣的師生
報告題目:《古代詩歌鑒賞的三個層次》《唐詩之路的意義》
報告人簡介:
陳建森,男,文學博士,1957年生。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嶺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重大項目語文專家,中國古代戲曲學會理事,中國詩教學會理事。1980年代始,先后在西北大學、中山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師從安旗教授、吳國欽教授、陳鐵民教授研治中國古代詩文和戲曲。先后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元雜劇演述形態研究》《戲曲與娛樂》《宋元戲曲本體論》等著作6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社科基金項目多項,《宋元戲曲本體論》獲廣東省2013—2014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學術成果主要集中于唐宋文學研究、中國戲曲研究兩個領域。
盧盛江,江西南康人,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魏晉六朝至唐代文學及古代文論的教學與研究。曾在日本立命館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客座研究員,任韓國濟州大學客員教授、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現為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常務理事。所著四卷本《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二卷本《文鏡秘府論研究》分獲教育部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和二等獎,三卷本《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修訂本)獲“第二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另出版有《文鏡秘府論校箋》《集部通論》《魏晉玄學與中國文學》等著作,在《文學評論》等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目前從事唐詩之路研究。
主講內容:
一、《古代詩歌鑒賞的三個層次》
1.怎樣閱讀古代詩詞?
2.文章鑒賞的一般原理方法;
3.古代詩詞欣賞的三個層次。
二、《唐詩之路的意義》
唐詩之路意義深遠,在文化、學術等多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在文化層面,唐詩之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唐代詩人在游歷中把詩歌和文化帶到各地,后人通過了解相關地理、地貌、地域及其文化,能更真切地理解詩歌;學術上,唐詩之路是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全國各條詩路研究不平衡,詩路基礎性的文獻整理還有大量工作可做,其理論性問題也需要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