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會主題:傳承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與創新應用路徑
報告會時間:2025年5月14日14:30
報告會地點:北新街校區圖書館2樓報告廳
報告會內容: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體解讀
(一)非遺活態傳承及保護的現狀
(二)基于國家層面的傳統文化復興戰略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教學生態(高校的角色)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一)文化基因的當代價值解碼
(二)案例分享:
(1)美術:鳳翔木版年畫
(2)曲藝:商洛花鼓、民歌、秦腔或小調
(3)文旅融合:非遺文化遺產與區域旅游品牌的內涵建設的關系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應用路徑
(一)數字技術賦能創新路徑
(二)非遺文創助力活態傳承
(三)科研項目及學術話語建立
四、現場互動指導與答疑

修建橋簡介:1957年7月生于西安。陜西省文化館研究館員,原省文化館副館長、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陜西民間藝術促進會副會長,陜西省工藝美術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
出版有《中國木版年畫集成·鳳翔卷》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中國木版年畫搶救與保護工作特殊貢獻獎”,《陜西木版年畫》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獲2019陜西省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修軍的藝術世界》、《修軍的藝術》(一套三冊)等書籍畫冊。繪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并獲獎,有20多幅作品在省級以上畫展中獲得各種獎勵,為多家美術博物館收藏。
為了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文化傳播、藝術教育及根植區域服務地方中的潛能,推動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團隊特邀非遺領域知名專家修建橋教授作專題學術報告。主講人將結合個人從業經驗積累,通過典型案例解析,構建新時代“非遺研學+活態傳承+動態保護”的立體創新應用體系。旨在通過非遺文化研學賦能陜西文藝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我國文藝事業繁榮注入區域高校研學活力。同時,也是藝術學院作為主辦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團隊”在建設過程中的高水平研討交流活動。我院將以此為契機,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交流,形成藝術學院產教研學特色教學模式,履行我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播和服務地方的功能,探索傳統文化與當代文藝創作之間的融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