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陜西省教育廳、商洛市人民政府簽訂省市共建商洛學院協議,揭開了學校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省市共建10年來,省教育廳通過政策傾斜和劃撥專項資金等方式,支持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申報各類基本建設和教學科研項目、建設高水平教學科研平臺、加快“一流學院”建設步伐。商洛市委、市人民政府將學校建設納入商洛市發展建設規劃,大力支持學校發展。形成了高校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地方支持高校并依托高校提供科技與人才支持的良好互動局面。
10年來,全校師生以省市的關懷和支持為鞭策,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在“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正在以全新的姿態邁向“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辦學定位與特色愈加明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來陜考察,提出了“追趕超越”“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和“五個扎實”“五項要求”等目標任務。學校深入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立足辦學實際,確立了“應用型本科院?!钡霓k學定位,提出了“創建一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目標,凝練出“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的商洛學院精神。緊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開發,凝練打造了“秦嶺現代中藥資源和綠色食品開發利用,秦嶺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賈平凹研究、秦嶺畫派等地方文化傳承創新”三大鮮明辦學特色。
——師資隊伍建設卓有成效。學校實施“人才強?!睉鹇?,堅持引培并舉,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著力打造“四有”好老師隊伍。2011年以來,引進教師261人,教師總數達到803人,博士總數達到160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267人。近年來,教師中有20人次入選省級各類人才項目,16人次榮獲全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陜西省“教學名師”“師德標兵”“崗位學雷鋒標兵”等榮譽稱號,32人在省級以上教學競賽和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中獲獎。
——辦學基本條件不斷優化。在陜西省教育廳和商洛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以來,學校在北新街校區新征143畝土地,建成面積32000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近20000平方米的青年教師公寓和學生公寓。新建、改造晨曦園、莘梓苑、運動景觀平臺等多處景觀,打通圖書館前及東西兩院“兩個通道”。在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購置213畝土地,建成丹江校區一期項目,實現了教學科研與行業企業的零距離融合。辦學功能不斷優化、校園環境更加優美,一江兩岸的“山水園林校園”初見雛形。
——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學校以“十四五”期間獲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為目標,著力凝練學科方向,遴選校級重點學科1個(化學),培育學科4個(生物學、中國語言文學、地理學、數學)。與8所高校簽訂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合作協議,獲批建設西北大學?商洛學院陜西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工作站。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切入點,按照“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特色學科專業對接區位優勢產業”的思路,緊密對接現代材料、現代中藥、綠色食品、健康產業、生態旅游等商洛地區主導產業,相繼開設14個與地方主導產業密切相關的新專業。獲批8個省級“一流專業”,建成12門校級一流課程,21門省級一流課程。學校堅持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突出應用型和實踐性原則,創新性構建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四六開、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四六開”的“雙四六”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獲批省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教育部新工科、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項,實現了國家級教改項目的突破。
——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升。學校堅持以創新創業教育為抓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入選第三批“陜西省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獲批省級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2個、陜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培訓基地1個、陜西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學院2個。近年來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省級復賽中榮獲金獎6項,銀獎22項,銅獎21項,獲金獎、銀獎總數及獲獎總數均位于陜西同類院校前列。近年來,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項1750余項,其中國家級獎項300余項。畢業生中涌現出十年如一日扎根商洛山區、服務基礎教育事業的蘇霞,獲得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銅牌、為國爭光的高雨楠,用青春守護高寒草甸和濕地、登上中央電視的畢檉等優秀代表。
——招生就業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省市共建以來,學校招生范圍從12個省份擴展到全國29個?。ㄗ灾螀^、直轄市),在校生人數從不足7000人增加到12000人,2021年與商洛市人民政府合作,開展面向全省招生、定向商洛市就業的公費師范生培養工作。開創了以促進畢業生省內就業為主體、支持和鼓勵畢業生向疆藏艱苦邊遠地區和江浙發達地區就業為延伸的“一體兩翼”人才輸送與智力投送戰略,近年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達到90%以上。積極引導和鼓勵青年大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我校首創的內地高校援疆合作新模式獲得全社會高度認可。
——科技創新能力實現躍升。省市共建以來,在省教育廳、科技廳的支持下,學校聯合商洛市有關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和重點企業積極搭建科研平臺。建成2個陜西省科協院士專家工作站,省級科研平臺從3個增加到10個。建成商洛市秦嶺植物良種繁育中心等17個市級科研平臺、量子光學研究所等6個校級研究機構、3個校外博士工作站、2個農作物技術示范推廣實驗站、1個秦嶺南麓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站。2011年以來,學校獲批校外各類縱橫向科研項目1304項,其中縱向科研項目748項,橫向科研項目556項。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12項,教育部、國家語委科研項目6項,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278項。獲得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4項、市廳級各類科技獎勵271項,取得知識產權類成果588項。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被國際權威檢索機構SCI、EI、ISTP等收錄438篇,出版各類著作140部。
——科研服務地方能力顯著增強。學校建成全國唯一的省級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陜西省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礦產資源清潔高效轉化與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聯合區域行業龍頭企業,組建商洛學院森弗健康學院、商洛學院·盤龍產業學院;以企業為需求主體、投資主體、管理主體和市場主體,共同組建陜西省“四主體一聯合”校企聯合新型研發平臺——“陜西秦嶺特色生物資源產業技術研究院”、“秦嶺健康食品配料及核桃產業校企聯合研究中心”。校企協同開展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集成放大和成果轉化應用等工作。成立了陜西高校新型智庫“商洛發展研究院”,先后向省市提交咨政建議報告60余份,其中20余份資政報告被市政府采納并轉化、應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積極貢獻。
——根植地方行動計劃深入推進。學校從2016年開始實施“根植地方”行動計劃,以院(部)為組織實施主體,結合自身學科特點,瞄準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組建項目團隊,搭建校地合作平臺?!案驳胤健毙袆佑媱濋_展6年來,共立項 290項,合作單位超過260個,學校師生承擔科研項目370項,構建起“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的良好格局。2020年,陜西電視臺第一頻道《我們的榜樣》欄目以《根植地方做貢獻 立德樹人譜新篇》為題,對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校地合作凸顯特色的發展道路做了專題報道。
——助力地方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學校從2014年開始選派優秀干部到鎮安縣回龍鎮和坪村擔任“第一書記”,組建駐村扶貧干部隊伍,確保和坪村、鎮安縣于2018年按期整體脫貧摘帽,2021年繼續選派扶貧干部承擔鎮安縣廟溝鎮蒿坪村鄉村振興工作。扎實推進“雙百工程”結對幫扶丹鳳縣脫貧攻堅,創新構建“1+3+X”(以基礎教育幫扶為中心,以特色產業技能培訓、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建設、文化民生幫扶為主導,以其他形式教育幫扶為補充)特色幫扶體系。遴選以陜西省“百人計劃”入選者、陜西高校杰出青年人才等為代表的100余名高層次人才,組建六個人才服務團,為地方群眾提供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2000余次。依托人才服務團重點打造的“鄉村流動科技館”成為助力地方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品牌活動。學校2017年被陜西省脫貧攻堅指揮部評為脫貧攻堅先進幫扶單位,2018、2019、2020年被省委教育工委評為“雙百工程”先進幫扶單位。
——服務地方文化傳承創新。學校成立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賈平凹研究中心”,先后舉辦兩屆賈平凹與中國當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及陳彥文學創作全國學術研討會高端論壇。與陜西師大出版社聯合啟動了長達22卷、700萬字《賈平凹研究資料匯編》叢書重大編輯出版項目,在打造賈平凹文化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成立秦嶺畫派研究中心,組織開展大型藝術培訓和對外藝術交流活動,原創作品先后在省級以上藝術展覽中入選、獲獎近56項,圍繞“秦嶺最美是商洛”的文化品牌建設出版畫冊十余部,以“山水秦嶺、人文商洛”為主旨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向社會各界全面展示了商洛山水和人文之美。成立商洛紅色文化資料館,積極建設商洛革命老區暨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累計承擔校內外參觀培訓1130余場次,培訓教師、學生、黨政干部、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5170余人次,已成為面向大學生和省內外黨員干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開放辦學取得新突破。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理念,深入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先后與馬來西亞、烏克蘭、韓國、愛爾蘭、菲律賓、波蘭等國家及臺灣地區40余所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及合作備忘錄,開展師生交換互訪、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等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合作交流活動。150余名學生赴國(境)外交流學習、實習實踐,其中22名學生被國家留學基金委錄取為公派留學生赴匈牙利高水平大學攻讀碩士,錄取人數位居同類院校前列。2021年,學校與美國格林威爾大學合作舉辦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獲教育部批準,納入國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將于2022年開始招生。標志著學校獲取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合作開展教學科研,面向國際化培養應用型人才邁出了堅實一步。
“落其實者懷其樹,飲其流者思其源”。省市共建以來,商洛學院的每一步發展,都凝聚著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廳、商洛市委市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厚愛。學校的改革發展歷程深刻表明:只有扎根商洛大地辛勤耕耘、接續奮斗,才能使前進之路一帆風順,才能用智慧之果回饋家鄉。
“十四五”期間,學校將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繼續堅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務基層的服務導向,緊抓省市共建的有利條件,聚焦高質量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全面建成省內一流應用型本科院校,為“秦嶺最美是商洛”的名片增光添彩,為陜西建設教育強省、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