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從立德樹人這一高校核心任務出發,創造性地采取柔性分類、評估分類等方式探索分類評價,旨在引導和激勵高校找準自身定位、各展所長、特色發展。商洛學院作為秦嶺腹地唯一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講好“秦嶺故事”是學校在本輪審核評估中取得比較優勢的關鍵抓手。
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秦嶺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礦產資源基地,礦業及相關制造業產值占域內規上企業總產值的50%以上,利潤占比更是突破了60%,多年的開發利用使秦嶺地區固廢堆存量占到陜西全省的40%以上,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沉重壓力。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下,商洛學院于2015年設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8年來,本專業始終以培養能夠服務秦嶺地區礦業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宗旨,以助力陜南地區資源優勢綠色高效轉化為經濟優勢、生態優勢和發展勝勢為初心和使命,在培養方案、專創融合、產教融匯、實習就業、服務地方等方面持續發力,累計培養了近300名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應用型人才,其中一半以上畢業生選擇在陜南地區就業,逐步形成了一支服務秦嶺生態保護戰略的商洛學院力量。
修訂培養方案,實現課程協同
立足秦嶺域內產業結構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資源循環科技與管理”為引領,以“秦嶺礦冶固廢建材化利用”為主體、以“秦嶺礦產資源有價元素高效回收”和“秦嶺礦區工業廢水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為兩翼的 “一體兩翼一引領”式課程群?!豆腆w廢棄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及《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課程分別獲批陜西省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陜西省一流課程,系列特色課程的建設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接地氣、近產業、重應用的專業人才,“面向秦嶺礦產資源綠色開發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獲得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強化專創融合,實現模式協同
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四六開、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四六開”的“雙四六”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學生通過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得7個創新創業學分。近年來本專業學生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銅獎、省級金獎、銀獎多項;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0余項;多人次獲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獎勵,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有效彰顯?!耙曰ヂ摼W+大賽為引領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獲得商洛學院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推進產教融匯,實現校企協同
以“專業-企業融通創新發展”機制為引導,面向區域主導產業鏈遴選頭部企業搭建高質量實踐教學平臺,邀請企業一線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擬定實踐教學項目、落實實踐教學環節。近年來以校企合作為依托獲批秦嶺礦產資源產業學院1個,教育部產學協同育人項目1項,“服務地方產業鏈的化材類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獲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創新教學方法,實現“聲道”協同
以省、校、院青年教師技能大賽、課堂創新大賽、課程思政大練兵、課堂教學改革專項等為抓手將“互聯網+”“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引入教學過程,豐富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鼓勵教師將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教學過程逐漸從以教師為主的“單聲道”向師生互動式“雙聲道”轉變,有力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秦嶺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團隊獲批商洛學院首支黃大年教師團隊。
優化培養模式,實現實習就業協同
持續深化與行業龍頭企業的交流合作,組建企業定制班,探索“3+1”人才培養模式,靈活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企業課程與學校課程學分互認。學生畢業設計課題全部來源于生產一線,實行企業/高校雙導師制,大幅度強化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遞進式帶薪實習模式,促進學生對企業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實現實習就業一體化推進,形成了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良性互動機制。
商洛學院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秦嶺腹地唯一一個聚焦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專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資源和區位優勢。本專業將以新一輪審核評估為契機,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秦嶺域內礦業行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過程,以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為秦嶺地區繪就“綠水青山新畫卷”貢獻出接續奮斗的有生力量。
(作者:劉明寶 曹寶月 周春生 徐珊 南寧 劉璇 趙威 化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