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作為一所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知名高校,在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中高度重視與地方經濟文化產業的融合。學校2015年便出臺《商洛學院根植地方行動計劃實施辦法(試行)》,統籌規劃服務地方、校企協同等各項根植地方的措施。計劃出臺以來,思政部積極響應并付諸實際行動,不僅制定了《思政部根植地方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部門全體教師還依據學科特色和業務專長申報根植地方行動計劃校級課題5項。暑期,各項目組充分利用暑期25天時間,深入工廠車間、田間地頭、中學課堂、山居民戶等生產和生活一線,植根地方,調研情況,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根植行動中,思政部共申報校級課題5項,涉及移民搬遷、精準扶貧、農村人口空心化、校園暴力和紅色文化等領域。為推進科研項目實施,項目組在暑期調研活動中深入基層,踏勘走訪、調研,足跡遍布商州、洛南、山陽和丹鳳等區縣,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有效推進課題研究走向深入。

萬茗副教授主持的《供給側改革視閾下洛南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困境調查及解決對策研究》項目組一行4人等,以供給側視角,立足國家住房公共服務供給與民眾實際需求的有效對接,結合商洛山區移民搬遷安置的現實需要與區域特點,通過大量走訪移民安置點、搬遷戶,詳細了解當前陜南移民搬遷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明確了洛南縣移民搬遷的總體規劃、縣域規劃和鄉鎮布局之間的關系和鄉鎮搬遷工作的困境,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
路遠副教授主持的《集中連片貧困區精準扶貧的對策研究——以商洛市為例》項目組一行5人,也在暑期走訪了商洛市扶貧開發局、商州區扶貧開發局、洛南縣扶貧開發局和丹鳳縣扶貧開發局,并到何家源村、青棉溝村、王山底村、桃岔河村、兩岔河村、周嶺村和江山村進行扶貧調研。在調研中,項目組了解了商洛市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與方法路徑,對商洛市貧困人口數量、貧困現狀、致貧原因等問題進行了細致考察,形成了產業扶持脫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與生態經濟脫貧和教育脫貧等契合商洛實際的脫貧思路,有力推動了健全社會保障在精準扶貧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商洛做為國家級集中連片貧困區,推進精準扶貧具有重大意義。項目組圍繞商洛精準扶貧開展的系統調研工作,不僅有助深化課題研究,而且走訪、積累的大量一手資料對推進商洛扶貧攻堅、完成精確扶貧使命,具有很高的采鑒價值。
劉敦俊副教授、武曉婕和宋秀方老師分別主持的《商洛農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路徑——基于10個村落的人口分結構調查》《中小學校園暴力防治教育——以洛南縣為實證》《商洛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策研究》三個項目,也在暑期調研活動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三個課題從商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出發,在調研走訪中挖掘資料,創新視角,拓寬視野,為推進后續研究走向深入奠定了基礎。
暑期根植,思政部在貫徹落實學校“根植地方在行動計劃”中依托地方契合度高、服務品質凸顯的課題,有效對接商洛市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宏觀戰略,更新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法,開拓服務眼界,將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使命職責落實到異地搬遷、精準扶貧、校園暴力、紅色文化和農村空心化等“接地氣”的具體科研實踐中,在校企協同、產學研用融合發展中為商洛學院思政部走“根植地方”促轉型的大發展之路提高了覺悟,積累了經驗,也提高了服務能力。
(文/圖 思政部 編輯/趙英卓 審核/魚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