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3日——15日,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復賽在西安科技大學臨潼校區舉行。


7月15日,我們項目參加省級路演答辯結束。
晚上大約十點,我們團隊師生接到教務處蘇鐵柱老師電話:我們的項目——秦豐種業:繁得良種慰蒼生——入圍金獎了!我們幾人頓時興奮地像個孩子一樣跳躍起來。我深深地松了口氣,一年多的努力總算有了結果。
歷經暑假的“冷卻”,靜下心來思考,本次能取得較好的成績是長期積累和多方努力的結果。我將這些分享出來,希望能夠給準備來年互聯網+的團隊一些參考。
要特別熟悉賽事規程。我的青年導師制導師張曉虎教授的一句話印象令我特別深刻,“要想把一件事情弄成,就要熟知游戲規則”。我們在給學生上課時,首先看的是課程大綱,其次就是互聯網+大賽的大綱。結合學院的創新創業課程,我把互聯網+這幾年相關內容研讀了幾遍,特別是有關比賽采分點,逐一做了分解。另外去年我全程跟隨張曉虎教授團隊的互聯網+項目,這也對我幫助很大,特別是專家點評時,我就去琢磨他們的關注點。只有自己心里有底,在指導團隊時才會有的放矢。
要有切實可行的創意。很多同學走的是“創意組”,但是“創意”不僅僅是一個新穎的idea。用指導專家的話來說“萬事俱備,只差投資”。確定做種業公司這個項目后,因為受到農業種植季節性強這一特點影響,我們團隊結合良繁中心的工作,提前有意收集了一些照片、地區應用證明和采訪視頻,這些資料就使得“繁種”很有必要、“賣種”不愁市場。今年我現場觀摩了陜西省的冠軍爭奪賽、網絡觀摩了江蘇省的冠軍爭奪賽。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初創組”幾乎都有實體經營,并且獲利。隨著國家對互聯網+的重視,參賽項目逐年的迅速增加,相信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
要有“傳承”理念,就“短”補“短”。互聯網+項目比賽不問英雄出處?,F實是我們的本科生主持的項目可能要和來自其他學校博士生主持的項目去PK,學生“短”在了自己從事項目的時間上。如果內容僅局限于學生自己的東西,會略顯單薄,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老師科研項目的延伸。為此我挑選了幾個對種植業感興趣的學生,提前參與項目的應用研究。學生“傳承”了老師的科研成果,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了自己愿意從事的項目,并且做了相關的工作,這樣既真實有效,也增加了項目的厚感。
要有執行力強的學生團隊。跟很多老師交流時,都會說到中途更換學生的情況。我認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團隊構建不合理。在團隊人員組成上,要找能干實事且愿意干的學生。期末臨近考試,團隊成員為了打磨項目,和時間賽跑,主動要求通宵修改??纪暝嚪偶僬凳≠悾茨苋ガF場參賽的學生主動要求留宿幾天“待命”(隨后證明這一舉措是必要的。賽前準備過程中發現一個合同掃描不清晰,我們也沒帶原件,一個電話就解決了,給團隊節約了寶貴時間)。
要珍惜學校提供的每一次訓練機會。從學院初賽、校級初賽、校級決賽,每一環節都凝結了學校的關懷與指導。每次學校請來的專家,我們要帶上自己的項目多請教他們,也許他們的一句話就會點活一個項目的瓶頸。此外,學校領導和教務處負責人多次到項目打磨現場指導點評、加油鼓勁,蘇鐵柱老師全程為我們服務,我也借此機會向他們表示感謝。
最后,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進步都是在平時的點滴中積累而形成的。厚積薄發,做有準備之人,一切都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