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范新會在《中國教育報》2020年6月23日教育展臺版面發表署名文章《把論文寫在商洛大地上》,全文如下:

商洛學院是陜西省“一流學院”建設單位。為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學校從2016年開始,實施“根植地方行動計劃”,利用寒暑假組織師生走出校門,帶著問題、帶著項目,進單位、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通過看變化、察民情、親體驗、勤動手、深體會、善總結,從技術支撐、人員培訓、品牌建設等方面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幫助解決瓶頸難題,大力推進校地深度融合,把科研、辦學的“根須”深深地扎進商洛這片土壤中,把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論文撰寫在商洛大地上,為創新美麗幸福商洛建設提供強勁的智力支持。
3年來,參與“根植地方行動計劃”的師生1293人次,合作單位267個,遍及商洛6縣2區及部分省內外企業。項目立項290項,形成著作19本、論文187篇、調研報告239篇、專利34項,衍生項目65個,合作建設平臺19個,獲得各類榮譽獎勵23項,成果轉化及橫向研究項目經費達到3億元。
把服務融入商洛大地上,民生得之以興
搭建校地合作橋梁,提供多元化服務。學校從事經濟管理教學研究的教師先后在市文廣部門、政府部門、江山景區等單位開展調研,形成了產教、政研結合的合作格局。聚焦農民創新意識和營銷手段的提高,分批次培訓洛南縣等縣區的社區農民,提升其電子商務和在線銷售技術,同時與相關單位深度合作,聯手推動農村電子商務推廣助力脫貧攻堅。
材料科學與工程科研團隊先后在相關冶金材料、礦產煉石等廠礦企業開展調研,從技術支撐、人員培訓等方面進行校企、校地合作,通過深入調研與走訪商洛礦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全面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對生產工藝進行提升優化。
電子電氣類專業的教學科研人員深入企業生產解決技術難題,助推產品升級,深入生產一線引進新技術,提高企業競爭力,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新教育模式研究。了解分析商洛市一家電線電纜有限公司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最終確定生產電纜的更佳熱處理工藝。走進商南縣礦業有限公司生產一線,提出建立采掘工作面一氧化碳、風速、溫度、氧氣等環境參數的礦山監控分站,優化了安全生產管理模式。
城鄉規劃與建設研究專家團隊對商洛市商州區18個鄉鎮山洪災害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組織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專題培訓18場次,捐贈宣傳手冊、掛圖價值9000余元,進行專項知識咨詢,制作宣傳視頻資料,大力開展山洪災害知識普及宣傳教育。
大健康研究專家團隊與商洛市中心醫院檢驗科及商洛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走訪調研本地居民,詳細查閱醫療檔案,對當地地下水和土壤采樣進行實證研究,形成了反映地理環境和人居健康現狀的調查報告,為地方病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
擅長大眾健身體育運動教學與研究的教師發揮專長,在商洛市各縣區中小學校開展“少兒快樂足球”培訓活動,受到社會、家庭的一致歡迎;走進社區開展“健身秧歌”等大眾體育知識普及宣傳,并在適齡人群中手把手開展培訓,活躍了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融洽了鄰里關系。
把足跡刻在商洛大地上,學問得之以成
扎根商山洛水的3年里,教師在“根植地方行動計劃”中了解市情、提升教學科研能力,學校在校地深度融合中擴展辦學平臺、健全合作育人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專業、教學資源優勢,有力提升了城市品質,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傳承創新地方文化貢獻了高校力量。
近年來,商洛市作為西安的“后花園”,以其良好的氣候環境贏得了大健康產業的迅猛發展。學校迅速適應這一產業變化,優化教學組織體系,設立健康管理學院,增設護理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康復治療學等相關專業。根植于商洛“大平臺”,教學空間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師生進企業、下廠房,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共建共享實踐基地,強化行業指導,不斷完善以“產教融合”和“創新驅動”為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鏈條,支撐、引領地方產業集群發展。教學也不再是學校一家的事,本地企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和在生產一線有專長的技術人員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本科生培養實行校內外“雙導師”授課,形成協同育人機制。采取調整通識課程和實踐教學比重的做法,探索實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四六開”、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四六開”的“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159個實習實訓基地,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學校與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深度合作,整合資源,搭建了秦嶺健康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5個產教融合平臺。從2016年到2019年,學校橫向科研項目數量增加300%,科研經費增加330%。2017年,商洛學院入選國家發改部門、教育部門、人社部門確定的全國百所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應用型高校;同年,陜西省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評估驗收。2018年,商洛學院入選陜西省“一流學院”建設單位,4個專業獲批陜西省一流專業,并獲得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優秀榮譽——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陜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科學技術二等獎;獲批建設陜西省“四主體一聯合”校企合作新型研發平臺,商洛文化暨賈平凹研究中心順利通過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驗收。2019年,“健康養生產業”“食用菌產業”“綠色食品”“魔芋產業化”等4個產學研一體化基地被陜西省委教育機構認定為2019年度“雙百工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認定基地數量居陜西省同類高校前列。
在第四屆、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陜西省復賽中,學校分別獲得“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和高教主賽道金獎1項,成績位居省內同類高校前列。其中獲得“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金獎的“‘興農之光’智能控制系統”錨定基于黑木耳種植的太陽能光伏大棚智能控制系統的設計,致力于解決柞水木耳的產業化、信息化發展的技術瓶頸;獲得主賽道金獎的“秦豐種業——繁得良種慰蒼生”重點攻克在陜南干旱貧瘠土壤環境下、優質高產小麥良種的繁育技術。這些成績都是師生深入基層,在扎實開展“根植地方行動計劃”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助力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最終取得的成果。
把論文寫在商洛大地上,人才賴之以強
學校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優勢,對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探索校地資源統籌與科技合作新模式,本著“優勢互補、突出重點、講求實效、互惠共贏、科技示范、共同發展”的原則,先后與山陽高新區管理部門等企事業單位共建博士工作站4個。這項重要舉措也開啟了學校與商洛市企事業單位合作構建新型政產學研關系的新時代篇章。入駐商洛學院—山陽高新區博士工作站、商洛學院—商洛藍博士工作站、商洛學院—森弗博士工作站和秦嶺南麓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站的高層次人才近30人,學校為駐站的優秀高學歷高職稱科研人員在教育教學管理、科研資料收集、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專項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提供便利的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積極探索專業、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新體系,著力建成商洛市具有代表性的產學研合作示范平臺。
為響應商洛市“人才服務商洛發展”主題實踐活動,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助推商洛脫貧攻堅作用,學校以各專業群人才為依托,成立了6支“商洛學院助力脫貧攻堅人才服務團”,為商洛市現代材料產業、生物醫藥與綠色食品、鄉村振興、清潔能源與智能制造、醫療健康、地方文化旅游提供針對性專業服務。各人才服務團隊圍繞商洛市特色產業和《<中國制造2025>商洛實施方案》中涉及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主動對接地方需求、深度融入產業服務、務實有效開展工作,加強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支持和保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近年來,學校先后有4名專業技術人員被聘為陜西省科技特派員、陜西省三區人才,6名專業技術人員被聘為商洛市科技特派員,6名專業技術人員被聘為商州區科技特派員,2名專業技術人員被聘為縣區級三區人才,2名教師被評為首屆商洛市教學名師。在學校2020年度“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中,全校有132名教師被認定為“雙師型”教師。涌現出了2019年度“商洛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呂玉卓,2019年度陜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科技工作者王洋博士,“陜西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獲得者、2019年第一季度“商洛好人”、科技工作者張軍,“2018年度陜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全省高校崗位學雷鋒標兵、科技工作者崔孝煒博士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教師。一支科研能力強、教學水平高,能夠以身作則、立德樹人的教師隊伍正在形成。
通過根植地方,商洛學院師生主動服務、深入合作、深度融入地方發展,擴大了朋友圈,找準了學科專業優勢及教學研究成果服務基層、服務社會的結合點,幫助企業提高了競爭力,為脫貧攻堅增添了新活力。2019年6月,在商洛學院根植地方行動計劃總結表彰暨助力商洛脫貧攻堅推進大會上,陜西省教育部門有關領導說,3年來,商洛學院扎實開展“根植地方行動計劃”,廣大教師扎根商洛大地、投身社會實踐,履行服務地方使命,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的好做法、好經驗值得省內其他高校以各種形式學習推廣。
作為地處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高校,商洛學院將始終牢記服務地方的辦學使命,持續實施“根植地方行動計劃”,以技術支持助力地方脫貧攻堅,以人才智力優勢推動商洛產業升級、經濟轉型,以科教優勢助推商洛經濟科技文化水平整體提升,在商洛大地上書寫地方本科院校的奮進之筆!
(商洛學院校長 范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