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大學生互聯網普及率近100%,網絡在改變大學生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重塑大學生價值觀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網絡沉溺、信息繭房、網絡暴力等負面影響。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發展的核心力量,能否適應網絡媒介信息的海量化、匿名性、互動性,具備理性選擇、評價、參與、利用網絡媒介的較高素養,決定著整個社會適應和應對互聯網時代的能力。陜西大學生數量在全國位于前列,以陜西為例,管窺我國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現狀與問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一、陜西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
1、網絡媒介接觸動機感性化與消費性調查顯示,68.94%的學生使用網絡的動機是把網絡當作休閑娛樂、生活信息獲取工具,而不是作為開闊眼界,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工具,學生接觸網絡的動機呈現一定的消費性、感性化色彩。95.01%的大學生網齡在1年以上,55.52%的學生有5年以上網齡,近一半學生在高中期間就開始接觸網絡,屬于網絡世界的原居民。78.28%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上,上網時間約占大學生有效學習工作時間的1/4,網絡使用頻率較高。46.19%的大學生1天之內不上網會覺得焦慮,網絡依賴程度嚴重。
2、具有較強的網絡信息甄別能力對“朋友圈點贊、求投票、失蹤人口求轉發、水滴籌求捐款”這一具體情境,70.35%的學生選擇“先核實相關信息,再決定是否參與。”這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并不是無條件地相信網絡信息,而是在充分核實的基礎上再行動,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具有明辨網絡信息真偽的基本能力。
3、大學生網絡媒介參與主動性較強調查顯示,87.68%的大學生認為網絡是人際交往工具,“微博”和“朋友圈”在網絡人際交往中具有外向性特征,56.62%的大學生“很少發微博發朋友圈”,近半數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拓展性與開放性較弱。調查顯示,81.82%大學生“經常使用網絡繳費,較少使用現金支付”,表明大多數的大學生有較強的網絡經濟參與能力。網絡作為技術賦權的新型媒體,賦予草根民眾話語表達的權利。85.48%的學生在網絡上遭遇自身話語失實時會主動發聲,表明他們具有基本的話語表達素養。
4、具有基本的網絡媒介安全素質電腦是搭建網絡空間的重要載體,其自身安全運行是確保個人網絡安全的重要前提。據統計,有近七成大學生有基本的網絡安全防護意識,有三成大學生有較強的網絡安全防護意識,有三成大學生網絡防護意識不足。
5、網絡道德與法律意識較高網絡的匿名性、互動性、個體性使得個體網絡行為處于監督弱化的情景之下,使得個體存在著以攻擊他人來發泄自身情緒的可能。關于“在網絡上是否發表過攻擊他人的言論?”63.58%的大學生表示“從來沒有”,24.65%的學生表示“很少”。說明絕大部分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網絡媒介道德素養。52.23%的大學生明確知道“傳播謠言要受到法律的處罰”,44.3%的學生“大概知道”,3.48%的學生“不知道”,這表明近半數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有待提高。
6、網絡認知的客觀性與復合性互聯網對生活及思維有著重要的影響,78.58%的大學生能理性看待網絡的雙重影響,近五成大學生認為“網絡使人更理智、更客觀、更包容、更深刻”,近三成大學生贊同“網絡使人更感性、更主觀、更極端、更膚淺、更無底線”,兩成大學生認為“網絡對人的思維判斷沒有太大影響”??隙ā⒎穸ㄅc中立三種觀點并立,這表明網絡對大學生思維所產生的影響具有復合性,既有積極性,也有消極性。
二、陜西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不足
1、信息超載折射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不強
網絡時代個體化的語言、聲音、圖像、文字及影像一體化的傳播方式,不論從話語表達、內容呈現還是邏輯編排方面都契合個體的需求。大學生要拒絕網絡海量信息的誘惑,就必須具有超強的信息甄別能力、選擇能力和抵制能力。調查表明,近半數大學生常常被垃圾信息及無用信息所困擾,對無用與有用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弱。
2、網絡詐騙映射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不足大學生是網絡詐騙的主要受害群體之一。除大學生本身思想單純、社會經驗不足、易于相信他人外,其網絡安全意識不足也是大學生網絡詐騙頻發的重要原因。注冊網絡會員、填寫論壇信息、網絡平臺購物時,不假思索地提供個人真實信息,造成信息泄露,為網絡詐騙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3、網絡暴力反映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弱化網絡為個體話語表達、人際互動提供自由空間。但網絡本身匿名性、個性化所帶來的免責心理、宣泄心理,為個體突破道德底線提供了心理基礎。如果說傳統社會道德依賴輿論、個體信念加以維系,熟人社會空間的臨近性保障了道德的外在監督,而在網絡社會,空間上的分散性在造成對一部分人道德審判的同時,也夾雜著對一部分人道德監督責任的旁落。網絡社會大學生更易受到網絡暴力的影響,說明其內在的道德意識弱化。
4、網絡色情透視大學生網絡價值認知不足網絡色情產業之所以對大學生有強大負面影響且屢禁不止,原因在于部分大學生沉溺于網絡色情所帶來的感官滿足與經濟利益,而未能清晰地看到網絡色情傳播的產業化、規?;?、巨大的利益鏈,自身被網絡色情所誘惑、異化、捆綁、利用。表現出大學生對網絡信息價值判斷不足,使得他們容易沉浸其中,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5、網絡沉溺表明大學生網絡認知能力不足網絡沉溺以個體沉醉于網絡虛擬社會而逃離現實世界為主要特征,使得個體混淆了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成為了宰制個人生活的怪物。導致部分大學生放棄學業、疏遠家人、遠離社交圈,常常以擬態世界取代現實世界,營造虛幻認同,愈加陷入網絡沉溺。
6、思維極端透射大學生網絡價值評判不足網絡時代協同過濾與個性化傳播導致了個體視野窄化,認知偏狹,客觀理性精神失落,社會責任旁落。部分大學生面對社會熱點事件,極端化、情緒化的言論表明了網絡媒介的情緒因素、感性因素對個體的滲透。從網絡媒介素養的角度看,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網絡群體對情緒的放大效應、對思維的極端化效應,因而未能從反思的角度對此加以規避。
三、陜西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育對策
1、強調網絡立法的價值引導作用互聯網失范行為近年來頻發的重要原因在于互聯網立法的滯后,導致了部分人利用互聯網從事違法犯罪活動。要限制網絡欺詐、網絡色情等犯罪行為,就要靠完善互聯網立法,強調互聯網立法中的價值性、公平正義,加大對互聯網犯罪的打擊力度,有效保障大學生合法權益。
2、增強互聯網公司的社會責任互聯網公司憑借互聯網技術的壟斷地位獲取高額經濟收益?!靶畔⒗O房”、網絡群體極化、網絡暴力受“流量經濟”經濟背景下互聯網公司追求巨額利益行為的強化。要降低“信息繭房”、網絡群體極化、網絡暴力對大學生群體的負面影響,就要促使互聯網公司承擔起價值導向的社會責任,運用技術手段限制網絡不良影響,例如通過更新算法克服“信息繭房”,監控極端詞語限制網絡群體極化與網絡暴力。
3、加強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西方國家多在學校教育中推行媒介素養教育,相比之下,我國大部分高校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比較缺乏。網絡媒介導致大學生的網絡沉溺、網絡詐騙、網絡群體極化、網絡暴力等負面影響,主體性原因都在于大學生缺少對網絡信息的認知力、辨別力、免疫力和反思力。因此,應加強大學生對媒介的產生、功能、特性的了解,形成對信息、受眾、傳播者、媒介與現實關系的認知,理解媒介與文化、經濟、法制及流行生活方式的關系,從利用、超越媒介的角度確立主體性,以此增強網絡媒介素養,抵御網絡媒介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