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綜合改革的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陜西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發展試點工作方案(2014—2020年)(試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陜西省各產業、行業規劃,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圍繞加快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三個陜西”、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重大戰略任務,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努力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通過示范引領、創新驅動、政策扶持,推動我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發展,不斷提高我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總體目標
按照學校的辦學定位,學校專業轉型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現有本科專業分層次、分年度全部實現轉型。優先扶持與地方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及社會服務的相關專業率先轉型,形成示范,引領帶動校內其他專業分批次向應用技術類型轉型。
三、專業轉型發展計劃
1.根據總體目標任務,我校首批試點的專業將充分考慮服務區域經濟需要,從與秦嶺現代中藥資源和綠色食品開發利用,秦嶺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及與區域經濟產業群對接緊密的專業入手,選擇生物醫藥與食品工程學院、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城鄉規劃與建筑工程學院的相關專業為試點專業,分年度、分階段逐步推進專業轉型,確保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實驗實訓條件、就業質量等主要指標符合教育部轉型要求,至2020年學?,F有專業全部完成轉型。專業轉型分年度計劃見下表:
商洛學院分年度專業轉型計劃表
序號 |
專業 代碼 |
專業名稱 |
學位授予 門類 |
轉型時間 |
1 |
070302 |
應用化學 |
工學 |
2015年 |
2 |
071002 |
生物技術 |
工學 |
3 |
080405 |
金屬材料工程 |
工學 |
4 |
081302 |
制藥工程 |
工學 |
5 |
082701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工學 |
6 |
120103 |
工程管理 |
工學 |
7 |
120203K |
會計學 |
管理學 |
8 |
050107T |
秘書學 |
文學 |
2016年
|
9 |
070503 |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
管理學 |
10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工學 |
11 |
080901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工學 |
12 |
080903 |
網絡工程 |
工學 |
13 |
120210 |
文化產業管理 |
管理學 |
14 |
071001 |
生物科學 |
理學 |
15 |
050201 |
英語 |
文學 |
16 |
120102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管理學 |
2017年 |
17 |
071202 |
應用統計學 |
理學 |
18 |
080701 |
電子信息工程 |
工學 |
19 |
040106 |
學前教育 |
教育學 |
20 |
080601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工學 |
2018年 |
21 |
080714T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理學 |
22 |
070301 |
化學 |
理學 |
23 |
130202 |
音樂學 |
藝術學 |
24 |
071102 |
應用心理學 |
理學 |
2019年 |
25 |
130401 |
美術學 |
藝術學 |
26 |
070501 |
地理科學 |
理學 |
27 |
070201 |
物理學 |
理學 |
28 |
030503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學 |
2020年 |
29 |
070101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理學 |
30 |
060101 |
歷史學 |
歷史學 |
31 |
050101 |
漢語言文學 |
文學 |
四、轉型發展舉措
(一)成立工作機構,加強組織領導
1.成立商洛學院轉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為有序推進學校轉型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學校成立轉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校長擔任,副組長及成員由相關校領導、部門、院(部)負責人擔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在教務處,辦公室主任由教務處處長擔任。轉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領導轉型建設工作,舉全校之力,集全校資源大力推進該項工作的建設與發展。
2.建立行業企業參與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
建立有用人單位參與的理事會、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度。成員中來自地方政府、行業、用人單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逐步達到50%;積極推進校院兩級管理,擴大學院自主權。理事會、專業指導委員會主要負責學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方案制定的原則、內容要求,以及對制定、修訂完成后的審定。
(二)緊密對接產業鏈,優化專業結構
1.緊密結合商洛現代中藥、現代材料、綠色食品、生態旅游四大主導產業等地方主導產業,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加快生物技術、金屬材料工程、制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首批試點專業的轉型,提高人才培養與企業行業需求的匹配度。
2.緊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及行業企業科技進步,逐步改造老專業,使專業向特色化、應用性方向拓展。充分發揮試點專業的引領示范作用,逐步推進現有專業分年度轉型,促進專業結構的內涵發展。采取專業預警制度,對認同度不高、社會需求量明顯下降、畢業生就業率較低、就業面窄的老專業實行退出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
3.緊扣地方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設新專業,構建專業集群,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對接。積極完善專業建設規劃,調整專業布局,優化專業結構,使學校的專業群與地方行業產業鏈的集群有效對接。
(三)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按照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要求,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吸收產業、行業、用人單位參與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根據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以市場需求、職業需要為核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實踐體系為主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并根據產業鏈的發展方向、行業企業合作伙伴的要求設置專業課程。積極吸收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保證專業主干課程用人單位的參與率達到100%。
2.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使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對接。加大實踐環節和實踐教學比例,保證實習實訓課時達到專業總課時的30%以上,學生參加實踐實訓實習的時間累計達到一年以上。統籌通識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校內培養與校外培養,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3.加強教學研究、改革與實踐,推進教學模式改革。積極開展高層次、具有應用性、探索性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立項工作,積極促進教研與教改良性互動,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上,面向職業和實踐,及時增加行業企業領域的教學內容,根據社會需要改革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以案例教學為突破,帶動討論式、啟發式、探究式、仿真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在學習評價和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突出過程考核。探索建立專業教育與職業資格對接認證機制,支持用人單位直接參與課程改革、設計、評價,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提供支撐。
4.大力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堅持“注重過程、興趣驅動、突出重點、鼓勵創新”的原則,按照“自主選題、自由申報、擇優資助、規范管理”的程序,建立國家、省、校、院四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體系,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自主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能力。
(四)創新用人制度,強化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以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為根本,以培養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為重點,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建立教師資源開發利用和優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長的有效機制,打造雙師素質團隊,調整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逐步形成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合理、富有活力、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的師資隊伍。
1.完善引進人才政策,花大力氣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學校專業發展急需的短缺人才。實施《“百名博士工程計劃”實施辦法》,用五年左右的時間有計劃、有重點的引進和培養100余名能引領和支撐學校重大科技、關鍵領域和優勢專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博士研究生,形成支持學校可持續、內涵式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發揮其對學校專業轉型發展的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建設期內按照每專業教師人數不少于15人的規模逐步建設,其中雙師型教師數量逐步達到50%以上。
2.積極推進雙聘制度。打造專、兼相結合的雙師隊伍,從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及其他合作單位聘用行家能手作為兼職教師,全過程參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并逐步提高企業行業、地方政府人員兼職教師聘用的比例。
3.每年有計劃地選派青年教師到企業、行業、政府機構掛職鍛煉,接受生產培訓、生產體驗、頂崗實踐,選派業務骨干出國(境)培訓,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改進教師考核評聘辦法,開展教師技能競賽,鼓勵教師參加職業資格與能力鑒定,促進教師資格與職業資格的融合,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指導能力。
(五)搭建實踐平臺,促進產教融合
1.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加強校企合作,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具有各自專業特色的實驗教學、教學實習、專業訓練、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學校與企業加強合作,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積極引進企業科研、生產基地,建立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的大型實驗實習實訓中心。由企業承接相關專業學生的操作訓練、頂崗生產、企業管理、畢業設計等方面的工作,推進校企合作育人、合作發展、合作就業、合作創新。
2.完善實驗室建設。全面規劃和設計實驗教學體系,合理設置和布局實驗室,突出實驗室共享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實驗室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范實驗教學管理;改革實驗課程體系,構建由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綜合實驗組成的實驗教學體系;合理規劃、投放、使用和管理建設經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實驗室建設滿足實驗教學需要。
(六)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專業評估體系
1.以學生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為核心,建立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完善學校評價制度,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注重發揮行業企業作用,開展畢業生就業質量、滿意度等評價,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企業需求的匹配度。
2.加強教學基本文件建設,定期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等教學基本文件,強化教學常規管理,確保教學管理工作規范有序運行。
3.進一步完善專業申報與審批制度,充分發揮理事會、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加強對新辦專業的宏觀管理和指導。新增專業要把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對準備申報的專業進行廣泛調研,合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
4.建立學校專業建設成效評估與檢查制度,建立專業準入與退出、專業信息反饋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特色專業評估制度及新辦專業合格評估制度,定期檢查各專業建設的進展情況,對傳統專業、新辦專業、特色與優勢專業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競爭機制。
(七)加強條件保障,助力轉型發展
1.設立轉型發展專項資金。在轉型發展期內,學校每年投入300萬元作為轉型發展資金,同時積極爭取社會資金專項投資,主要用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培訓與進修、實驗實訓場地改建、教學實訓設備購置、產學研基地建設等。學校研究制定轉型發展資金投入及使用管理辦法,保障轉型發展資金有效使用。
2.建設第二校區,加強校企合作。為加快轉型發展,學校已在商丹工業園區建立第二校區,與商丹工業園區及商洛主導產業相關的校內首批轉型專業學生將遷入第二校區,將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整合優化教育教學資源配置,探索企業投資或捐贈、生產化實訓等方式建設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的實驗實訓中心,充分利用企業的有效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