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實驗室,燒杯碰撞的清脆聲響中,“王以壽”三個字總會在某個實驗間隙被學生反復提及。這位2021年才踏上講臺的青年教師,近三年主持完成了省級科研項目2項,以第一作者在國際TOP期刊、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篇,其中《Science China Chemistry》(影響因子10.4)上發表論文3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這位“90后”理學博士,在講臺上重新定義傳道授業的維度,在實驗室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從課堂教學到科研育人,從“以賽促學”到學生管理,他將“責任”二字熔鑄為分子鏈中的共價鍵,讓知識的傳遞迸發出超越化學反應的能量。

以案例教學鑄就責任擔當
在教學中,他善于從化學的基本結構、性質特點到工業應用的實際案例,層層遞進地展開講解,不僅揭示了化學的內在邏輯,也讓學生領略到了科學家嚴謹的求知態度和創新精神,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對化學世界的無限好奇和探索欲望。

在王以壽的《化學與社會》課堂上,DDT的故事總讓學生陷入深思,從二戰期間消滅瘧疾的“昆蟲炸彈”到因環境問題被全球禁用的“污染物”,這一化學品的命運成為他闡釋“雙刃劍效應”的經典案例?!皩W生既要看到科技的力量,也要理解背后的倫理責任。”他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將化學知識與社會影響串聯,引導學生思考科學發展的任務。
課程思政的融入更顯匠心。在講到芥子氣這個“毒劑之王”時,王以壽通過講述抗戰時期日軍對我國軍民使用芥子氣的罪惡行徑,講授鹵代烴的結構特點以及芥子氣與人體DNA的烷基化反應,通過融入思政教育,引領學生不忘歷史,砥礪奮進。
課程設計的創新——情境式導入、案例式解析、參與式互動,讓課堂從單向傳授變為思想碰撞的舞臺。學生不僅解題,更解社會之題。
以賽促學,長埋“破繭成蝶”伏筆
對于化學師范生而言,要掌握扎實的化學理論與實驗技能,還需要出色的教育能力和創新思維。在不同類型競賽中,王以壽注重學生賽事的積累,提前一年開始準備,對有能力的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利用較長周期來完善和打磨項目,以取得滿意的結果。

在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時,他巧妙平衡嚴苛與包容。實驗記錄需達到研究生水準,周六固定實驗室日雷打不動,但對低年級學生的容錯空間彰顯溫度?!霸试S大一犯錯,但大二必須成長。”動態調整的標準配以賽事歷練,既鍛煉能力又呵護熱情。曾有大創團隊因數據偏差受挫,他連夜帶領學生復盤實驗,最終在省級競賽中逆風翻盤?!案邩藴适堑拙€,但成長比成功更重要?!?/p>
教學比賽是提升教學水平和指導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作為新進教師,他同時參加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和課程思政講課比賽,并獲得學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二等獎和“課程思政教學骨干”稱號。學生備賽時,他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模擬各種可能出現的場景,幫助學生提升臨場應變能力。在不斷的學習中師生共同成長,“學習不丟人,不會就去問,就去學”成為了他和學生們之間的共識。
在過去的兩年里,他指導的學生先后獲得全國師范生微課大賽二等獎1項、優秀獎1項,陜西省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設計創新大賽校級二等獎1項。化學2201李鑫雨描述她的成長時說:“王老師教會我一件事——保有刻苦和耐心定能收獲成長、破繭成蝶?!?/p>
“讓實驗室成為第二課堂”
走進王以壽的實驗室,整齊排列的“藥品收納箱”自成風景。這些私人定制的小箱子,承載著獨特的育人哲學:衛生習慣、安全意識通過日常細節浸潤,而箱內試劑的擺放秩序更成為榮譽感的象征?!安豢记冢豢从涗洷竞褪占{箱。”這種柔性管理讓學生從“被監督者”轉變為“自我管理者”,歸屬感油然而生,王以壽經常給學生說,實驗室是第二課堂,容不得半點松懈。

“師生并制實驗記錄本”是團隊最具溫度的創新,這一靈感源于早期學生因記錄潦草導致實驗重復失敗的教訓。教師批注與學生記錄交織的紙頁上,既有對異常數據的紅筆追問,也有對創新思路的驚嘆和鼓勵。一位學生曾在記錄本中寫道:“導師的批注讓我明白,科研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嚴謹與熱情的雙重奏。”
這種“共寫”模式更衍生出跨年級傳幫帶文化。高年級學生指導新生解讀記錄本,實驗技巧與科研心得在代際傳遞中生生不息。“記錄本是科研的日記,更是精神的接力棒?!蓖跻詨壅f。
他對團隊學生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定期組織實驗室安全教育、實驗技能培訓和小組會議,以培養學生的嚴謹科研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科研精神。實驗室安全被他賦予創新解法——事故案例的視覺沖擊、實驗方案的“準入審批”、分組實驗的“傳幫帶”機制,三重防線筑起安全壁壘。
“讓科研成為育人載體”
作為化材學院有機功能材料創新團隊的帶頭人,他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扎實的科研功底,成功獲批多項省級及校級科研項目,多篇論文在國際頂尖期刊和權威期刊上發表。團隊成員汪小鋼博士說到:“王老師的科研是育人的載體,很多學生因參與他的科研而變得自信?!?/p>

他獨創了“階梯式培養法”——大一學生從“掃地僧”做起,掌握基礎操作與文獻檢索;大二獲實驗記錄本者方得獨立實驗資格,象征信任與責任的傳遞;大三則進入論文寫作階段,師生協作攻克科研論文發表難關。當學生遭遇瓶頸時,他化身“問題拆解師”——調整反應條件、厘清實驗邏輯、指導論文框架,步步為營?!翱蒲胁皇翘熨x者的游戲,而是系統訓練的結果”,他如是說。
為了將科研工作與新媒體融合,他帶領團隊建成4個微信公眾號。在“商苑有機化學”中,學生可以看到王以壽老師的課件、思維導圖以及優秀學生的筆記,方便學生預習和復習。“商苑有機化學實驗”主要用于發布實驗視頻和照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實驗,降低實驗失敗率。“有機功能材料創新團隊”是王以壽團隊公眾號,主要用于對外宣傳團隊成員和學生的成果,提升團隊整體影響力?!癘FM小木屋”是響應畢業生要求而創建的,里面記錄了每一個畢業生的進組時間、畢業時間、獲得的榮譽等,給大家提供一個線上的“科研小家”。通過這些公眾號,團隊實現了科研的科普化和教學的立體化。
近三年,他指導學生申報并成功受理發明專利2項,發表SCI科研論文1篇。指導學生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立項1項,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校級銅獎1項、“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校級三等獎1項。
“學生工作就是與學生做朋友”
“我認為學生的成績雖然重要,但并非最關鍵的?!?/p>

作為班主任,在學生管理過程中,他最看重的是學生品質和綜合能力的提升。他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競賽,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思維實現了飛躍。他所帶的班級,有多名學生獲國家勵志獎學金、學校獎學金和“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文明大學生”等榮譽。在講到其中一名學生從班級第6躍升至第1,一名學生從第15名升至第5名的經驗時,王以壽自豪地說:“學生工作就是要和學生做朋友,尊重他們,找到問題根源。”
每次考試前他都會進行誠信考試動員,他經常告訴學生,成績不好可以通過努力提升,但品質上的缺陷卻很難改正?!巴跻詨劾蠋煹闹黝}班會開得及時有效,他充滿活力,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化材學院黨委書記喬成芳這樣評價他的學生工作。正是這樣的常態化教育,使得化學2202班獲得了文明班集體、先進班集體等榮譽,“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回報,也證明了我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
在考研指導過程中,王以壽經常給學生推送與考研相關的資料和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備考。他還要求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按照研究生的標準來做好實驗記錄并經常匯報學習進度,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以壽博士以“化學+”的思維破解育人方程式。在他手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實驗室與課堂共鳴,科學精神在一瓶一罐中傳承。面對鏡頭,王以壽告訴記者,唯有且行且思,才能不負教書育人使命,教育的本質,是分子結構的解析,更是生命價值的探索,讓每個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化學鍵”,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學生培養成才。

策 劃/撰 稿:王鵬舉
采訪時間:2025年3月28日
記 者:王鵬舉 寇嘉鈺
學生記者:鄭琳 田卓爾
攝 影:譚蘭蘭 余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