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日內瓦聯合國總部的會議室內,一位身著深色西裝的工科生正在SDG7(可負擔清潔能源目標7)提案研討會上闡述自己的方案,他是我校電信學院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201班學生洪梓航,我校第一位“聯合國青年人才培養計劃中國代表隊”成員。從工科實驗室到聯合國講臺,從班級宣傳委員到國際事務參與者,這位00后學子通過聯合國之旅彰顯青年擔當。

跨越學科與國界的青年探索者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正確的選擇需要更清醒的認知?!碑敱挥浾邌柤俺砷L關鍵詞時,洪梓航這樣回答。這位工科生選擇站上聯合國舞臺,源自對自身發展的清晰規劃。洪梓航的選拔經歷頗具挑戰——既要突破專業壁壘,在純英文面試中展現對國際事務的深度認知,又要超越舒適區,將工科思維與全球治理需求精準對接。他坦言:“認清差距后的定向突破是關鍵。”正是這種清醒認知,讓他在與來自國際關系、新聞傳播等專業選手的競爭中,憑借對“‘一帶一路’新能源建設”的獨到見解脫穎而出。
在為期10天的日內瓦行程中,洪梓航經歷了高強度學習。每日穿梭于聯合國歐洲總部、國際勞工組織等12個國際機構,聆聽WTO(世界貿易組織)官員解讀全球貿易規則,與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科學家探討核能技術應用,在模擬聯合國會議上化身“中國代表”據理力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研討:“當官員展示一張網絡圖片的版權歸屬案例時,我突然意識到,看似遙遠的國際規則其實就在日常生活里?!弊盍钏鸷车氖窃趪H原子能機構專家的指導下,將課堂所學的電力系統知識應用于核能安全議題,真正實現了“從課本到全球治理現場”的認知躍遷。
他在SDG7行動倡議書中創造性提出“新能源技術共享+綠色債券”的雙軌方案,既立足中國雙碳實踐,又著眼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需求?!八膰H化視野是積累的結果,他對世界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焙殍骱降耐瑢W如是說到。

不負青春韶華的全能“多面手”
洪梓航的國際化之路始于腳下。作為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學生,他主動擁抱全英文授課環境,將專業課程變成語言訓練場?!巴饨陶n的前三個月,我每天課后多花兩小時整理專業詞匯?!边@種堅持讓他在聯合國全英文面試中從容應對。
學生工作與黨性修養同步成長?!昂殍骱绞莻€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優秀學生干部,他是班級里的多面手?!陛o導員吳茜如此評價洪梓航。作為中共預備黨員,在擔任班級宣傳委員期間,他將國際交流經驗轉化為溝通智慧,協助外教解決文化差異引致的教學問題。在學院組織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各類文娛活動中,他常常以雙語主持人的角色亮相,在歷年運動會期間通過自己擅長的羽毛球運動為學院贏得榮譽?!扒嗄曦熑渭仍谶h方更在眼前”,這是他寫在黨員筆記上的感悟。
時間管理藝術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課余時間的羽毛球場見證體能訓練,周末時間用于德語學習,深夜則留給專業課程攻堅?!耙辞瀣F在付出與未來目標的連接點”,他這樣分享平衡之道。正是這種清醒認知,讓他在保持專業前5%排名的同時,完成德語A2水平自學。
洪梓航的成長軌跡勾勒出了一個篤定而勤勉的青年學子形象,他從大一開始堅持每天兩小時英語晨讀,到為準備聯合國面試連續三周研讀30份國際組織年報。從社會實踐中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到擔任外教課“信息橋梁”解決多次溝通問題,每個選擇都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

跨文化實踐中的認知躍遷
在日內瓦公交車上與黑人大叔探討“中國智造”時,他用手機展示特高壓輸電、量子通信等科技成果,生動詮釋新時代中國工程師的智慧?!懊總€青年都是國家形象的微觀載體”,正是這種自覺意識,使他在國際交流中既能虛心學習,又能自信展示。在奧林匹克博物館凝視歷屆奧運火炬,在西庸古堡觸摸中世紀石墻,這些文化碰撞時刻構成洪梓航的認知革命?!爱斂吹讲┪镳^穹頂飄揚的各國國旗,我突然理解全球公民意味著:既堅守文化根脈,又能與世界對話。”
當被問及“當代大學生應如何培養全球視野實現認知躍遷”時,洪梓航清晰地說到:“要了解世界的現狀和國際組織的職能,把專業學習和全球視野深度融合,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要走到舞臺中間去實踐?!?/p>
團隊協作給他帶來了思維升級。與新聞學專業隊友合作政策提案時,對方嚴謹的文獻查證習慣影響了他:“現在每項數據必查三個信源”。而他在技術可行性方面的判斷,則幫助團隊方案避免成為“空中樓閣”。這種文理交融的協作模式,最終產出入選UNYTP(聯合國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案例庫的行動倡議書。

面向時代命題的使命擔當
站在勃朗峰腳下,洪梓航的視線已投向更遠方。選擇自學德語并計劃赴德深造,源于對電氣工程弱電方向的清醒認知:“德國工業4.0與我國智能制造戰略存在巨大合作空間”。
這種使命感源自日內瓦的震撼瞬間——目睹各國代表為氣候議題爭論至深夜,他意識到“技術壁壘背后是話語權博弈”?!爸袊嗄瓴粌H要當觀眾,更要成為全球治理的編劇?!?/p>
面對未來,洪梓航選擇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他計劃赴德主攻智能電網方向,目前正在準備各項申請工作,希望未來能參與中歐新能源標準互認工作?!罢嬲目鐕献?,需要既懂技術又通規則的橋梁人才。”這種清醒認知,正是新時代工科學子應有的格局。洪梓航告訴記者,他關于“智能能源管理”的科研論文也即將發表。
對于“00后”工科生如何應對時代挑戰有所作為,洪梓航給出的建議擲地有聲——需錨定國家戰略需求深耕細作,站在人類文明高度思考技術價值,始終保持對社會痛點的敏銳感知。

作為我校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學生,洪梓航的故事證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工科生的舞臺可以超越實驗室,青年的影響力能夠跨越國界。洪梓航在交流日記中寫道:“新時代工程師的使命,是用技術的經緯編織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他的聯合國之旅及由此鋪展開的青年畫像,我們不由感嘆——青年學子擁有國際化視野,從來不是漂浮的國際化符號,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心懷人類福祉,做“博聞強志”的實干家。
策劃/撰 稿:王鵬舉
采訪時間:2025年4月8日
記者:王鵬舉
學生記者:田卓爾
攝影:卜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