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黨代會以來,在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學校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始終胸懷大局,堅持守正創新,緊緊圍繞黨委中心工作,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唱響主旋律、筑牢主陣地、弘揚正能量、引領新風尚,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與奮進共識。
理論武裝工作——高揚思想旗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五年來,我們高擎思想旗幟,持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落地生根,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凝聚人心、引領發展的行動指南。
突出學深悟透,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高站位、高起點、高質量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始終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健全“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完善校院兩級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機制,建立二級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提示和旁聽制度。創新學習形式,組織黨員領導干部赴習近平總書記駐足過的柞水縣牛背梁、金米村等地開展實踐研學活動,創新打造“理論學習+專題輔導+現場教學+研討感悟”學習模式。推出“百年紅船|黨史傳奇”“櫛風沐雨一百年”“大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新思想奮進新征程”等學習專欄,累計刊載相關文章百余篇,閱讀點擊量40000余次。中國社會科學院馮顏利教授、北京大學郭建寧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張邁曾研究員等近百名專家學者應邀來校作專題報告。充分發揮“七支隊伍”作用,通過黨委宣講團示范講、各級領導干部帶頭講、基層黨組織書記常態講、輔導員學生骨干聯動講等多種形式,年均開展宣講活動百余場,形成理論學習宣講的強大聲勢,讓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成為辦學治校和教育改革的行動指南,切實轉化為全體師生黨員滋養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偉力、務實奮進篤行的實干擔當。
思想政治教育——健全體系格局,著力培育時代新人
五年來,我們不斷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著力構建“三全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立德樹人工作成效顯著提升。
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臺賬式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的通知》《商洛學院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實施方案》,從理論武裝、學科教學、日常教育等8個方面分門別類建立工作臺賬,完善“十大育人”工作體系。出臺《商洛學院關于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十條意見(試行)》《中共商洛學院委員會關于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實施意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重點學院建設,專職思政課教師達到師生比1:350的配備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獲批陜西思想政治工作重點研究基地——商洛學院應用型高校文化育人協同創新研究基地、陜西省社科普及基地——社會化問題研究應用科普基地兩個省級思政研究平臺,獲批陜西高?!按笏颊n”建設“一校一品牌”創建項目1項,培育陜西省課程思政示范課8門,1門課程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省級精品課程。9名教師在陜西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活動中取得教學標兵、教學能手榮譽稱號,以樣板黨支部建設推動課程思政改革經驗被“學習強國”專題報道。高標準建成陜西省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標準化中心,學校易班獲評全國“四星易班工作站”,入選2022年度全國優秀易班共建高校,1項易班工作案例入選2021年度全國易班共建高校優秀工作案例。
意識形態工作——堅持守土有責,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五年來,我們牢牢把握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堅定舉旗定向,不斷細化責任體系、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校內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抓緊抓牢意識形態工作,為學校改革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安全保障。
制定修訂《商洛學院落實黨委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制實施細則》等7項制度,建立意識形態工作聯席會議機制,每年與各二級單位簽訂意識形態工作責任書,定期開展意識形態工作專項督查,層層傳導工作壓力,將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落到實處。規范學生社團審核、注銷機制,建立學生社團指導教師庫,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學生工作部門牽頭負責,團委、組織、宣傳、人事、教務等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社團工作機制。全面統一采用“馬工程”重點教材,嚴格哲學社會科學類學報稿件、報告會、論壇及校園臨時宣傳品的意識形態審查,積極開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專項整治,杜絕各類有害出版物和網絡信息在校內流傳。定期開展意識形態風險點專項排查整改,建立完善意識形態暨網絡輿情風險預警提示制度。積極主動抓好防范和抵御校園非法宗教活動,加強和改進校園反邪教宣傳教育。堅持正面宣傳與輿論引導、風險防范與應急預控相結合,切實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學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
新聞宣傳工作——推動融合賦能,講好商洛學院故事
五年來,我們積極主動順應時代變革,聚焦重大選題、典型引領和平臺建設,推動全媒體融合發力,發出好聲音、講述好故事、塑造好形象,新聞宣傳“有聲有色”,促進學校社會聲譽和辦學影響力不斷提升。
聚焦重大選題,圍繞一流學院建設、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申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師范類專業認證等重大事件和重要工作,策劃組織系列宣傳報道。服務鄉村振興、學生援疆支教等成果經驗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學習強國”《陜西日報》等省級以上媒體專題報道100余篇;陜西電視臺第一頻道《我們的榜樣》欄目以《根植地方做貢獻立德樹人譜新篇》為題,對我校進行了15分鐘的專題報道,為凝聚思想共識、匯聚各方力量、推動學校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面向教育教學一線,深入挖掘師生典型事跡,在官方網站和新媒體平臺刊發學校師德標兵、教書育人楷模、崗位學雷鋒標兵等師生典型事跡50余篇。充分發揮新媒體力量,通過圖解、音頻、視頻等形式,生動鮮活創作表達,推出《青春三原色》《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等一系列優秀活動策劃和傳播作品。成立新媒體聯盟,聚集“思政火炬”等38個校內新媒體平臺,構建立體式融媒體傳播矩陣。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關注用戶數增加至4萬余人,總閱讀量270萬,年平均發布微信500余篇。學院官方抖音賬號自2021年12月開通以來,共發布短視頻96條,粉絲量1.2萬,點贊量5.6萬,總計播放量477.3萬次,新媒體傳播力不斷提升。
文明創建工作——弘揚時代新風,樹立鮮明價值導向
五年來,我們以創建省級文明校園為重點,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樹立鮮明價值導向,師生共譜文明踐行新篇章。
學校順利獲批商洛市“文明校園”稱號,入選陜西省文明校園創建單位。制定《商洛學院創建省級文明校園工作方案》,緊密圍繞文明校園建設“六個好”標準,深入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志愿服務和文明實踐活動,開展“不負青春韶華 爭做文明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堅持每周規范舉辦升國旗儀式,連續舉辦道德講堂54期,厚植師生愛國主義情懷。深入學習宣傳中國好人、三秦楷模等先進典型事跡,大力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11人次獲評“中國好人”、陜西省道德模范、陜西省師德標兵、陜西省教書育人楷模、陜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廣泛開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網等文明實踐活動,積極結對共建商州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4名教師受聘為陜西省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師”,充分發揮學校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有組織開展敬老扶幼、禁毒防艾、扶貧助殘、環保宣傳、文化下鄉、精準支教和大型賽事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師生9000余人次。榮獲兩項陜西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最美(佳)”先進典型,“流動科技館”科技志愿服務項目入選《中國科技志愿服務典型案例選編》,學生志愿者服務陜西省十四運賽事等優秀事跡多次登上“學習強國”平臺,涌現出“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陜西省“最美敬老志愿者”等一批先進典型。
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文化供給,涵育師生精神家園
五年來,我們堅持以文化人、啟智潤心,不斷擴展校園文化陣地,凝練文化品牌特色,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持續豐富高品質校園文化供給,推動師生文化生活不斷充盈、日益豐富。
建成北新街校區5G多功能影院、丹江校區體育文化活動場館,完善燈桿旗、文化墻、宣傳欄、景觀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雕塑布設,擴展了校園文化活動場所,形成了較為全面的精神文化標識體系。成立教職工合唱團、“春之聲”大學生合唱團、教職工誦讀協會等文化團體,著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用好用活黨史中蘊含的豐富育人資源,堅持以美育人,舉辦“西遷精神”報告會、高雅藝術進校園、誦讀“紅色家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合唱音樂會、“喜迎新征程 唱響新時代”合唱藝術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動,舉辦《黃河大合唱》《紅軍的歌》等精品藝術展演,師生表演的省級“非遺”項目——商洛花鼓《月亮光光》選段登上陜西省首場文明校園創建示范活動舞臺,充分發揮文化的凝聚、引領、輻射作用。積極構建以學雷鋒活動月、校園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藝術節等為主體的一系列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文化活動,打造書香校園,覆蓋面超過在校學生數的90%,營造了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學生社團為依托,每年面向全校學生開展校園歌手大賽、舞蹈大賽、主持人大賽等文化活動,校航模隊在陜西省航空航天模型公開賽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堅持開展校園文化優秀成果征集評選,獲批陜西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風起揚帆正當時,勇毅前行再出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堅定文化自信,強化責任擔當,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為學校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為全面建成一流應用型本科學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謝聰 王霄飛 宣傳部·新聞中心)